4月19日下午,由教务处和教育与法学系共同主办的“女院讲堂”之学海导航专题讲座在笃行楼101教室举行。教育与法学系廖鸿冰教授以“梦的解析”为主题做专题报告。部分师生约150人参加了讲座。
廖鸿冰教授从什么是梦展开讲解,围绕梦的理论、梦的意义、梦的来源、梦的工作、释梦技术等,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特别是对梦境的含义一探究竟。梦是睡眠中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一个梦。整夜的睡眠时间内,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而在一夜内大约要做4-6个梦,大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人一生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眠,而睡眠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则是在作梦,“梦”代表了“十五分之一”的人生。梦的实质是欲望的象征性满足,这种愿望在梦中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的。梦的来源包括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其的来源主要有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机体内部的躯体刺激、纯粹精神来源的刺激等三类,梦就是对干扰的反应。梦的工作有凝缩、移置、象征、润饰四个基本过程。梦的工作是把一个东西深深埋起来,释梦则是把它挖掘出来,隐梦变作显梦的过程叫做梦的工作。反过来,由显梦回到隐梦就是释梦的过程。之后廖教授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来解释梦的含义,让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还有人会做这么奇特的梦,原来做怪梦的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原来这些梦的根源这么丰富,原来童年经历或重大事件对人一生的心理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等等。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师生们与廖教授展开了互动问答。同学们诉说着自己对于梦境这一神秘现象的种种困惑,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共鸣,廖教授也耐心详尽地为大家作出了解答。此次讲座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在普通的梦的背后隐藏的是欲望的满足,为了通过自我道德和自我价值的稽查,梦被赋予各种伪装和粉饰。此次讲座不仅引起了师生们对梦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的热情,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教育与法学系 廖鸿冰、唐欣)
- 上一篇: 对接应母婴健康产业 ...
- 下一篇: 香港社工督导团受邀...